沈阳古称盛京,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清乾隆皇帝曾专门为之作宏篇巨章《盛京赋》。现存有清故宫、清福陵和清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张氏帅府。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始于2002年,由当时的个别中小学校进行试验,到2005年在部分城区进行推广。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推动下,经过文明办、教育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11月,在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起来。目前,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已经成为沈阳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以中华经典育有德之人的工作理念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5000年孕育的优秀文化积蕴充盈、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源泉,理应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着眼于使中华经典成为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给养,成为激励他们德行天下的不尽动力,为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既不能凭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能靠一人一己之力,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持久开展下去,这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市教育和文明办等部门下发了《沈阳市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作为国学教育实施主体,必须高度重视国学教育,校长作为国学教育第一责任人,将国学教育纳入到学校课堂教育体系中,每周至少一堂国学课。全市将国学教育纳入到德育专项督导评估之中,将考核结果作为创建教育强区县的重要指标。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成立讲师团,定期到各基地进行辅导培训。二是提供资金保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凤波十分重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明确提出每年从市文化发展资金中拨出专项资金百万元用于开展中小学生诵读活动。三是提供教材保障。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我们围绕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等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精彩篇章作为基本教材。鼓励中小学校结合各自特点编写校本教材。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对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的经典,如侧重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的《弟子规》、侧重学生对自然历史常识了解的《三字经》等,我们全部纳入国学教材;对篇幅较长,句意深奥的经典,我们则择其精要,选取名章、名段甚至名句列入教材,如《论语》、《诗经》、《孟子》等四书五经典籍,使学生在诵读中开拓思维,升华精神,培养毅力,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责任等情感意识;对诗词歌赋,我们以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树立博大胸怀、激发爱国情怀为着眼点进行编选。同时,我们以享誉全国的文学杂志《芒种》为平台,创设了全国首家国学教育智慧读本《少年国学堂》,宣传诵读活动成功经验,登载美文小品等学习体会,为广大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生动教材。
二、坚持创新中华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
中华国学经典博大精深,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使学生获得古典先哲的睿智与豁达,拥有博大宽广的胸襟,就需要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国学教育的主干为中华经典,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民俗等则为其枝叶,这些构成了其完美的理想体系。为此,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立足质与形,理与情,德与艺有机结合,寻找到了三条较为可行的教育模式。一是以“读、诵、吟”为基本形式,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唱读工程。古典诗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盈和思想的深邃,更在于其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因此,我们在国学教育中确立了先熟读、再背诵、后吟唱的基本教育形式。珠江五校所有班级同时开设国学课,国学诵读此起彼伏,数千人朗朗的诵读声撼人心魄,随手拉住一个低年级学生,都能将《三字经》、《弟子规》倒背如流,任何一个高年级学生都能为你讲上一段《论语》、《大学》。在浑南三校开展的“童声唱国学”比赛中,稚嫩的童声将《满江红》、《水调歌头》等经典诗词演绎得别有韵味。二是以“书、乐、武”为重要形式,开展国学教育艺术化工程。中华绵远悠长的历史文化中,不仅卷帙浩繁,而且积淀了大量承载文化内涵、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以这些艺术形式展示国学文化,不仅实现了国学典籍与民族艺术的有机结合,而且更能将国学经典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刻印于心。沈北新区蒲河学校挖掘家乡特有资源,将关氏皮影、五谷画、根雕、书法融入课堂。和平区浑南三校编印了美术校本课程《唐诗撕纸》,学生们用撕纸表现唐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皇姑区宁山路小学把葫芦丝、笛子、古筝等民乐引入音乐课堂,编排的“盘鼓三字经”表演已经成为校园一景。皇姑区珠江五校体育老师自创了一套竖笛君子操,笛声与表演结合,充分体现了儒雅谦恭的君子之风。通过艺术教育,不仅使学生传承了民族文化智慧,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品质。三是以“影、视、剧”为主要形式,开展“童心秀国学”展演工程。领悟国学精妙,用自己的思想展示国学,用国学的魅力展示自我,是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与境界提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国学之美”活动,让学生将美的事物、美的表情、美的瞬间用手中的相机留影,用DV留下视频,用校园剧等形式展现。皇姑区黄河小学选送的照片《别怕,我愿意搀扶》、四十中学选送的视频《微笑,春天的礼物》等分获全市摄影和DV大赛一等奖。21中学的话剧《对话孔子》,使学生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领悟孔子的思想智慧。
三、坚持诵读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活动目的
国学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诵读,而是其经世致用性,其教育本质就是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我们开展国学教育,始终遵循着“导读、明理、蒙正、笃行”这一教育宗旨,通过一系列情境的设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国学教育的要义,在实践中形成国学赋予的品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在实践中完成情感体验与责任唤醒。
一是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以国学经典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皇姑区陵西小学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对品行良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乱扔垃圾、衣冠不整、作业不按时完成,对师长没有礼貌等行为对照《弟子规》进行讨论。皇姑区岐山一校开展“日行一善,月成习惯”活动,开辟专栏,评选“日行一善”班级之星、校园之星,对学生进行善行教育。昆山二校通过走近老英雄等活动,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幸福,培养爱国情怀。
二是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我们在国学教育中,不仅让孩子在学校受教育,而且让孩子将自己学到的经典与家长分享,接受家长的监督。皇姑区童晖中英文小学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卡,加入了《三字经》、《千字文》等相关学习内容,请家长监督其背诵及实行情况。大东区二台子小学开展了家庭《弟子规》接龙比赛。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皇姑区向工三校带领家长学习《三字经》。家长的参与和互动,实现了国学教育向家庭的延伸,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
三是与社会责任教育相结合。所谓“君子敏于行”,学国学、悟国学、用国学是国学教育的主线,为此,我们不断设计活动主题,围绕“十要十不要”创设意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参与意识、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学校老师的组织参与下,皇姑区三台子一校的“白求恩中队”队员们通过收集、卖掉废旧物品购置了打气筒、修车工具,坚持在课余时间义务开展便民服务;33中学开展“绿荫工程”,让学生与新开河劳模物业的劳模们一起捡拾白色垃圾、修剪树木草坪;皇姑区怒江小学学生常年学雷锋做好事,被命名为首个沈阳市雷锋学校。学生、家长和老师通过学典提升了道德修养的“内圣”,通过事躬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外王”。
广泛持久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推动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而且对推进学校教育、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同样产生了显著效果。在中小学校育人氛围方面,普遍建成了以国学为主要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抬头即是经典,随处可沐国风,时时能受教育。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国学名师。皇姑区三台子第五小学穆崇刚老师执教的《论语求学》在全区做了公开课,四十四中学的刘春红将《孟子》条分缕析,深受学生喜爱。珠江五校的校长郑斌不仅给学生上国学课,还培养了学校的国学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这些老师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在城市文明方面,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春风化雨的细腻,无声地滋润着广大市民的心灵,由老师而至学生、由学生而至家长,由家长而至亲朋,升华着人们的思想境界。过去马路拥堵时不绝于耳的汽车鸣笛声渐渐稀疏了,大街上一点小事没完没了地纠缠的现象很少看见了,邻里间互留钥匙、相互照顾的多了,水泥文化打破了……关心、信任、温馨、和谐已经渐渐凝成了我们崭新的城市符号,文明健康、明理诚信的城市形象已经形成。
我们将积极落实本次培训班工作要求,认真学习各地先进经验,一如既往地扎实做好中华经典诵读工作,切实用中华经典育德育人,使这项活动成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响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