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沈阳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3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宗旨,认真拟制三年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政务、法制、市场等八大环境,全力做好中央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确保如期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我们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于2014年7月,采用随意抽样方式,在市8个区县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从公民道德、文明行为、生活环境、城市形象等方面,客观查找存在问题,深入思考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一、主要问题
(一)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覆盖面有待拓展。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活动开展比较活跃,但社会各个阶层的覆盖面应加强。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获得高度赞同,但市民对社会诚信感到不乐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调查数据显示,50.8%的市民绝对赞同并认为能身体力行“24字”价值观,40.6%的市民比较赞同。但对于社会诚信度,市民对商家诚信的评价均值较低,26.9%的市民认为商家“多数不诚信”或“绝大多数不诚信”。二是社会公益活动受到广泛认可,但主动参与度不高。随着志愿服务理念普及,公益活动得到全社会广泛支持,但仍有44.5%的市民认为没有或很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参与捐献骨髓等行为的普及率低。三是对道德模范认同度较高,但主动见义勇为意识有待加强。91.34%的市民至少了解一名感动沈阳人物或市道德模范事迹。对道德模范表彰结果的认同度较高。82%的市民赞同并支持见义勇为,但也有3.1%的市民选择“在一旁看别人见义勇为”、1.6%的市民选择“装作没看见,走掉”。
(二)市民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有待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市民素质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不文明行为需要治理。一是排队乘车让座已成习惯,但仍时有不和谐现象。市民反映,排队、主动让座、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走人行道、闯红灯还较为普遍;一些年轻人主动让座较少,通常在座位上玩手机装看不见。二是老年人乘坐公交的优惠政策不到位。一些外地游客反应,乘坐公交,对持有身份证年满70周岁以上老年人不免票,感到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不人性化。三是文明旅游意识需要增强。调查发现10.1%的人认为有在景区乱刻画行为;6.5%的人认为想做但没有实行;83.5%的人认为从来没有做过。说明文明旅游素质在提升。但调查在景区看到乱扔果皮等行为时,4%的人认为不关我的事,无所谓;79%的人认为很厌恶,并认为此人素质低下; 3%的人坦承“我有时也这样”;14%的人会“出面制止”,说明主动劝导率还较低。
(三)市民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管理也越来越精细化,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预期越来越高。一是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有待提升。市民对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总体满意,认为换乘距离较近,换乘较顺畅,但在高峰时段,换乘时间较长。二是社区卫生机构作用有待发挥。49.4%的市民有过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经历,51.6%的市民从来没有去过社区医院就诊。有过社区医院就诊经历的市民中,54.8%的市民对社区医院服务水平的总体评价较满意或非常满意,43.5%的市民评价一般,4.5%的市民不满意。三是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堪忧。对所生活地区的食品经营单位和集贸市场是否存在出售过期、变质、伪劣食品的情况进行调查,16%的市民认为完全没有;55%的市民认为有个别现象,13%的市民认为这种现象比较严重,16%的市民认为不清楚。四是市民对小区及周边的环境满意程度较低。市民认为,所居住社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各类噪声持续扰民、公共设施损坏或破旧、垃圾混装乱放。
(四)市容市貌仍需改善,城市形象有待提升。一是市民对市容状况的总体评价均值为3.47分(满分5分)。一些市民反映,反复修路,特别是一些路段(如于洪区怒江北街)近六、七年反复修复未见成效,既影响了出行,又影响了市容;外地游客反应在市容整顿方面,乱扔垃圾的现象有待治理。二是市民对我市目前整体形象评价均值为3.57分。市民认为要塑造好的城市形象,还需努力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交通路况、物价水平、社会治安。三是市民希望短期内解决的突出问题。市民认为排在前三位的是:乱穿马路闯红灯、乱抛垃圾倒污水、禁烟场所照吸烟。
二、原因分析
一是社区未能全面发挥作用。目前,我市社区通过开展创城宣传、社区环境整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积极推进创建工作。但由于社区骨干力量相对薄弱,社区干部不懂创建、不会创建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满足于有宣传载体、做好创城档案即是创城,没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提升市民素质。在社区环境建设的投入上还不够到位,一些老旧小区基础相当薄弱,尽管这几年加大对老旧小区的改造,但有的硬件上去了,软件跟不上,没几年新貌仍变老样。
二是城市流动人口剧增,教育引导难度加大。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近几的,通过开展孝老敬老、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活动;通过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培育文明新风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急剧增多,仅每天进入小商品市场交易的外来客人商达50万人以上,城市流动人口达150余万人,对这部分人的教育引导还是一个盲区。
三是城市公共投入不足。公共投入与城市管理不配套,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如公共厕所太少;早餐业不丰富,导致卖早点供应摊点不规范,占用人行道营业;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29.6%,与先进城市50%-70%的要求还有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市民对我市义务教育满意率仅为78.2%; 比较不满意的11.7%;非常不满意的10.2%,主要是对所居住区域附近没有名校,有的名校择校费过高。
四是处罚与纠正不到位。教育引导是必要手段,但加大处罚力度也是推进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乱闯红灯、乱扔垃圾等陋习无法根治、屡禁屡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处罚太轻,导致有些人无所顾忌。因此,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迫在眉睫,要通过加强执法,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使每一个公民在法制的框架下规范言行。
三、对策建议
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要,是坚定人们理想信念,凝心聚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法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以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头兵为目标,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要以践行“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基本道德准则为载体,把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要以践行家风家训、校风校训等为具体实践内容,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做好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按照30%的要求做好建筑围挡、户外电子屏、公交候车廊等公益广告宣传,打造街头正能量,同时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公益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要着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核。要以道德讲堂为载体,加大投入、规范建设、深化“仁、义、诚、敬、孝”主题,推进道德教育工程;要以志愿服务制度化为载体,制定好志愿服务条例、建设好志愿服务队伍、搭建好志愿服务平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道德实践工程;要以“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感动沈阳人物”为载体,深化评选宣传、建立好人榜和“四德榜”、落实帮扶机制,推进道德引领工程;以诚信建设制度化为载体,做好顶层设计、建好征信平台、搞好“红黑榜”发布,推进道德约束工程。
三要努力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三优”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背街小巷、社区及周边环境、城乡结合部的整治,推进城市环境建设;要通过深化文明排队、文明出行、倡导市民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规范公共场所秩序;要通过深化软环境建设,强化窗口行业服务质量,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要研究制定环境、秩序、服务三个方面的文明指数定期发布制度,分项细化指标内容,形成量化体系,定期安排人员进行测评,并对职能部门进行打分排序,测评结果公开,促进相关行业系统落实各项工作。
四要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从调查情况看,86.18%的市民对创城工作有所了解,也认为是一项惠民工程,愿意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尤其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宣传,切实形成人人知晓创建工作、人人参与创建工作的局面。市属媒体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的重要力量,要做好系统策划,通过设计各类创建专题,来增强与市民互动。要利用好地铁、公交、户外电子屏等一切新兴媒介刊播公益广告,制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语,安置遵德守礼提示牌。各级宣传部门、各社区、各单位、各部门都开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栏,广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意义和创建内容。要以创建文明街、文明路、“样板”路为目标,组织机关单位参与共建活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联系群众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
五要完善资金投入与政策保障机制。要按照“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宗旨,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鼓励社会各界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要加大对公共管理、社会事业、基层社区的投入倾斜,特别要加强公共交通、义务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建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奖惩机制,对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曝光和通报批评。(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