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用文明创建书写乡村振兴的文明答卷

辽宁沈阳:用文明创建书写乡村振兴的文明答卷

发表时间:2025-06-05 来源: 责任编辑:崔 严
字体:

  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祝家街道的东沟村,从炊烟袅袅的农耕小村蝶变为熠熠生辉的“全国文明村镇”。这一路,有产业探索的跌宕、邻里守望的温情、党建引领的坚守,更有文明乡风浸润下的集体成长。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故事,如同珍珠般串联起东沟村的“文明进阶史”。

  产业破局 在失败与尝试中种下文明根基

  2011年,新上任的“80后”村支书杨磊,带着年轻的“两委”班子走马上任。此时,恰逢沈阳农业大学推广寒富苹果,村班子带着村民砍玉米、栽果树,硬是在荒坡上种出近千亩苹果园。可是,好景不长,盛果期结束后,老龄化劳力和运输成本压得村民喘不过气,苹果园日渐荒芜。但这段经历却种下了“团结谋事”的种子——村民说:“班子肯带着咱折腾,咱就有盼头!”

  2021年,东沟村成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班子瞄准红薯种植,并自掏腰包垫资买薯苗、租机器。谁料收获前突遇寒潮,20亩红薯冻坏大半。看着愁眉苦脸的村民,杨磊当即拍板:“损失我们四人扛,绝不让集体吃亏!”四名村干部自掏三万元补上缺口。村民李大姐红着眼眶说:“他们把心掏给咱,咱还有啥不放心的?”这场“赔本买卖”让村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集体”的分量。次年流转土地时,80%的农户主动签字加入合作社。

  邻里温情 文明乡风在柴米油盐中生长

  54岁的杨春华是东沟村人口中的“孝星”。公公瘫痪十年,她没让老人生过一次褥疮;婆婆失明后,她每天凌晨五点起床熬粥,怕老人烫着,总要吹凉了才喂到嘴边……邻居们说,十年来从没听过她抱怨一句,“她给老人擦身子、换尿布时,比照顾亲闺女还细致。”2018年,88岁的公公去世前攥着她的手掉眼泪,全村200多人自发前来送葬。如今“孝老爱亲”奖牌挂在杨春华家堂屋最显眼处,她的故事成了村里“家风课”的活教材。

  2020年,回迁楼14号王玉华家遭遇厄运:丈夫截肢、女儿脑出血、儿子心梗去世,王玉华自己又突发脑血栓住院,只剩四岁的小孙子和瘫痪丈夫相依为命。隔壁13号楼的超市老板娘孟秀玲听说后,把自家超市交给丈夫打理,每天往返医院和小区,为他们送饭、换尿布、擦身子,一照顾就是42天,直到王玉华康复回家。如今,王玉华的孙子叫孟秀玲为“孟奶奶”,逢年过节都要送去自家种的香瓜。

  党建铸魂 一面旗帜引领全村向文明攀登

  村党支部书记杨磊有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写着“初心、实心、公心、贴心、廉心”。为了建强班子力量,他跑断腿争取政策,把村“两委”从五人扩充到七人。党群服务中心从破旧小屋变成500㎡的“一站式服务站”,墙上挂着“党员中心户联系图”,十个中心户每人联系十户群众,谁家有困难,半小时内准有党员上门。

  2022年,东沟村建起全市首个村级“微腐败警示教育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时,村班子带着党员在馆里宣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集体一分一厘。”村里与企业合作全程录像存档,“四议一审两公开”成了铁规矩,全村连续五年实现“零信访”。

  去年五月份,东沟村联合沈阳青藤公益打造的爱心项目——“孝老爱亲大食堂”正式开张,专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每天中午,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饭,听大学生志愿者讲红色故事,饭后还能在“健康小屋”量血压、做理疗。

  文明花开 从“省优”到“国优”的跨越

  从2017年到2019年,东沟村连续三年捧回“沈阳市文明村”奖牌,并一步步升级为“沈阳市文明村镇”“辽宁省文明村镇”。2025年5月,当“全国文明村镇拟命名名单”公示时,73岁的老党员王福贵抹着泪说:“咱村成了‘国字号’了!”

  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串串扎实的脚印:村里组建29人的广场舞队,每晚在文化广场跳《文明新风舞》;评选出十户“美丽庭院”,青砖墙上绘着“仁义礼智信”;“东沟村晚”办了五届,村民自编自演的小品《邻里一家亲》成了保留节目;普法大集每月开,“村务法务助手”线上连线律师,三年化解矛盾纠纷47起。

  集体经济壮大后,东沟村给全体村民缴医保、安有线电视,75岁以上老人每天能在“邻里食堂”吃免费午餐。每年重阳节,村班子带着党员给80岁以上老人送“长寿面”,孩子们跟着学敬茶礼,“孝老爱亲”成了孩子们作文里最常见的主题。

  从“半城半村”的治理难题,到“和合共治”的文明范本,东沟村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部乡村文明进化史。

沈阳文明网_文明 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