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文明网-中华经典诵读
 
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第一次研讨会发言提纲
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
辽宁日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高爽

发表时间:2016-03-07|来源:|责任编辑:杨建学

  一、怎样看当前的社会道德现状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道德滑坡论”、“道德爬坡论”甚嚣尘上。更典型的一种说法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老人跌倒没有人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全社会关注,就是社会对道德问题普遍关注和充满焦虑的极端反映。由此,道德建设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压力陡然增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及目前我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共计六条,前三条是经济领域和民生问题,后三条是道德、党风建设和腐败问题,都与道德有关:“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必须承认,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性不可低估。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今后道德教育工作的改进和调整。

我的观点是:更多时候,关于道德滑坡的慨叹大约等同于“今不如昔”。相当多的所谓道德失范问题,都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探索而出现的。用旧有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会觉得这是道德滑坡,实质上,这是公众对现代化的思想准备不足,旧有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和对立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经出现过。

所以,我并不认同一些人所说的“忽视道德教育”的观点。原因在于:第一,很多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制度设计的问题、有法制建设的问题、有社会管理的问题,单纯依靠道德教育和公民的自我道德约束是无法消除的。第二,这些年来,从大中小学校到社会各单位、思想道德主管部门,我们在道德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并不少,有哪个国家在道德教育领域比我们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多?不重视道德教育的说法是不公平的。

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呢?不是继续加大力度,而是要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从教育的途径来看,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途径:宣传思想主管部门主导的道德教育;社会教育,包括媒体、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自我教育,公民个人通过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对社会实践的反思而逐渐形成自成体系的道德观。

部门主导型的教育:往往靠树典型、搞活动来开展,这是传统手段。这些手段并没有过时,美国也有自己的“国民英雄”。过时的是典型的标准和活动的操作方法。我们所树的典型,以往是高大全式的,现在有所改变,但标准还是太高,过于强调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过于强调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不可信、也不可学。例如郭明义,事迹非常感人。一个片断,在话剧《郭明义》中,有一个献血的场景,郭明义躺在病床上,一群人来慰问,显得很悲壮。观众感动之余却难免望而却步。如果更强调献血的快乐、平常,是不是更好一些?另一个问题是,普通公众的参与度不高,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法打动人,调动人的能动性。

社会教育: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进程,使中国传统的道德控制力下降。

学校教育:两层皮,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往往老师的师德本身就不令人信服,或者课堂上讲得很好,而实际生活中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道德教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自我教育:中国自古以来讲慎独,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自我教育更应该依赖于法律和制度的约束。道德建设主管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宣传法律和制度。

2、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

学理上说,道德教育是指对公民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在我国,道德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受教育者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教育。

目前,我们所指的道德教育往往还局限于狭义的道德教育即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文明行为方面。事实上,我们所谓国民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公民意识不够导致的。我国古代,从春秋至明清,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构成的社会人际关系,以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专制统治这样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伦理道德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里是没有公民意识、没有社会人的意识的。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国人是不清楚的。大部分的抱怨与不满都是由此产生的。

三、党的十八大后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实施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该是未来数年间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24个字包括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建设层面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建设层面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道德层面的。

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未来的道德教育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应该怎样做?

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言论,带给我启示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中国梦”的表述。怎样理解中国梦,我认为有两个梦,一个是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梦;一个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作为普通中国人的梦。另一个是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这两件事的核心都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普通人的诉求,倾听普通人的感受。这也应该是抓好道德教育的一个原则。

根据辽宁日报近年来一系列思想道德问题重大策划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公民教育。公民意识的提高,权利义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国人对道德问题的理性判断,有助于消除消极悲观情绪,增强社会正能量。比如对献血、志愿者、道德契约论、参与公共事务等。

2、做观察员而不是评论员,做朋友而不是做老师,少做道德评判,多做道德讨论。比如对中国式过马路,不要单纯说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差。

3、更加提倡公众的参与,强调从自我做起,强调向普通人学习。在公众中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改变社会从改变自身做起;与其抱怨,不如行动。借鉴网络等新媒体的经验。

沈阳文明网-感动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