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指出:“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这里强调我们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如何推进?大家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很好地建议。就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我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个概念——微德!
一、微德和微德教育界定
微德,通俗而言即细微的道德,是道德的微观层面,内在表现为人对自身日常言行方式的理性选择,外在表现为人的友善的态度和言行。微德教育就是指向微德的塑造、弘扬的教育实践。
微德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对道德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面划分。道德的宏观层面包括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价值等;道德的中观层面包括道德准则、道德形式、道德环境(氛围)等;道德的微观层面包括道德动机、道德言行、道德表现等。微德是对道德微观层面的概括,也可以特指细微的常态化的道德言行。
二是基于对当前道德教育(塑造、弘扬)实践的总结。近年来,相对传统道德教育神圣刻板的形式,充满温情的道德传播形式更显示出深切感人,春风化雨。“常回家看看”、“为妈妈洗脚”、“文明出行、微笑沈阳”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针对这种“细枝末节”的道德言行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不利于提高其关注度、重视度,也不利于深入研究和发掘,进而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此有必要提出微德这一概念。
三是基于对道德教育实践的策略选择。道德通俗地说,是个大而虚的概念。对道德的认知,因人们对其理解不同,看法不同,立场不同、视阈不同等等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而对如何实施道德教育,人们也是观点不一,各有主张。但是人们对于道德的弘扬、道德教育的实效是有共同追求的。而微德概念的提出,代表道德教育实践在策略选择上侧重于微观层面,力图寻找到务实的突破口,以满足人们的共同追求,也增强了教育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是基于对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一定意义上说,传统道德教育是以“德”为本的。道德教育倾向于“大而化之”,方法上无论是“教化”还是“灌输”,均对受众主体的接受性有所忽略。一方面道德准则不容置疑且较为空泛,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道德典型过于高大突出、“出乎寻常”,如雷锋、郭明义。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必须是基于大众(普通人)的、基于日常生活的,从微观入手,建立一种(套)微德教育机制和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应该是妥善、可期的教育方法。
二、微德教育的范围和机理
微德就其范围而言,应该划定为人们日常言行的道德性判断及道德化作为形式。通俗地说就是那些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小善”、“小德”。“痰吐到纸上”、“随手拾起一个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主动排队”、“一个微笑”、“一句你好”、“主动关灯”等等。微德教育的范围,也就是集中指向塑造这些“小善”、“小德”的范围。
微德教育机理,个人内在的简言之就是“趋利避害”。即使行微德者获“利”,失微德者受“害”。这里讲的“利”包括实利和虚利。(收获一份感动,也是一种“利”)“害”也包括实害(如:受处罚)和虚害(如:名誉受损)。人与人外在的简言之就是“相互尊重”。传统道德教育侧重于“克己”,而现在道德教育应侧重于“尊重”。而微德教育更应建立于“相互尊重”的机理之上。就像“女性化妆会客是对客人的尊重”、“整理家中的卫生环境是对来访客人尊重”等理念一样,尊重他人,尊重秩序、尊重环境、尊重自然等等,以这些“尊重”来强化微德修为。
三、微德教育路径
1、媒体路径:加大微德宣传。挖掘更多的微德教育素材、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大力营造微德塑造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2、基础教育路径:中小学加强日常微德教育。编制适合中小学生的微德教育读本,侧重于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大众路径:构建特色沈阳文化。创作能够得到大众广泛传播微德教育作品。如 宣传短片、公益广告、歌谣等;积极开展大众道德文化教育活动,如微德宣传栏,老年道德教育志愿者、开展诸如义务劳动活动等;树立身边典型引领活动,如评选身边的孝星、自强之星、助人为乐之星等;设立或利用特殊纪念日活动,如九九敬老爱老日、六一爱幼日、环保日、无烟日、关灯日、无车日等。
4、制度路径:完善并强化微德相关的制度规定和处罚措施。活化制度普及形式,提升沈阳市民的整体道德水平。
总之,微德教育就是把道德教育具体化、细微化、“实”化。不再传统的方式走说教、拔高、灌输的“捷径”,而是从小处着手,从实抓起,走基层路线和群众路线,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人为本,以期取得积小善而成大德的实际效果。
沈阳工程学院 张爱邦 教授
2012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