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文明网-中华经典诵读
 
强化教育引导,注重道德实践,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主任:赵冰梅教授

发表时间:2016-03-07|来源:|责任编辑:杨建学

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中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面临好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道德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问题,强化教育引导,注重道德实践,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一、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即促进社会成员道德发展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是对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的新的全面概括,赋予了道德教育新内容。

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传统的道德灌输作为理性化教育方式,在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具有局限性,应注重与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不断创新道德教育方式。要探索符合道德教育规律的方式方法,情感化教育要更加符合道德教育的特点。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根本的差异,知识教育是从主体到客体传递真知的过程,而道德教育是主体与客体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是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道德的学习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它不是主客体对立两分的思维方式,而是主客一体的、情景相融的情感体验方式学习。在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推动下,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能够切入个体心性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的教育方法。如道德人物事迹宣讲活动,真挚感人。要把道德教育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向人们揭示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而不是用条条框框去束缚人们的手脚。

从实际出发,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在全社会普遍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认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以使道德教育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先进的目标和方向。

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采取科学的途径和方法。道德教育的过程,大致包括道德意识的灌输、道德感情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等环节。遵循这一规律,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个别施教、循序渐进、正确教育为主等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道德实践途径,践行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在客观上要求不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而应侧重以正确认识为指导,通过各种途径,让人们感悟和践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只注重普遍性的知识理论、原则规范的说教,而忽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的根本特征,那么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无从实现。

要成功地实现道德教育,不能片面依赖于道德理论教育,而更应该注重道德实践教育。应十分注重通过道德实践教育这一重要途径,让人们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了解生活,提高能力,升华感悟,从而实现道德内化,增进育人效果。

道德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道德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实践活动是人的道德生成的源泉。亚理士多德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道德实践活动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养的必由之路。道德是人类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它的实现必须靠人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观才可达到,不体现为行动、实践的道德是虚幻的、空洞的、口头上的;长期不懈的道德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生成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质。

从道德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准备上,要深入社会生活实际。注重道德实践过程的指导与示范,引领公民的行为趋向。在德育的过程当中,有时教育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教育者本身对一些事情和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领。因此,进行道德实践活动,教育者要首先解决自己的道德认知问题,要以身作则,成为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注重道德实践体验的激发和收集,使人们在一次次的体验和感悟中滋润自己的心灵,不断建立起高尚道德的条件反射,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注重道德实践结果的宣传与反馈,促进人们的道德内化,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三、构建道德教育体系,提升道德实践实效

    道德教育体系是多方构成的社会教育大系统,它是以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阵地,以社会道德教育为大课堂,有机结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和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基础在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教育是人发展的第一个摇篮,是人们接受道德启蒙教育的最早的场所。对自己父母或养护人的道德标准加以内化,家庭成员的相互熏陶和感染,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则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拓展出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学校教育提供系统的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教育学生在民主和法制的社会条件下过尊重法律、尊重道德和尊重他人的生活,而这种公民的基本素质是需要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养成的。

各类单位的道德教育注重把遵守职业道德作为核心,培养敬业爱岗奉献精神。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道德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道德实践是社会公民道德观念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定的社会道德理想,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必要途径,在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得失成败也要用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撑。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公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而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成为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主要社会现象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此,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公民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先进技术,把理论化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生活化,人本化,生动化。紧密联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方式,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完)

沈阳文明网-感动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