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文明网-中华经典诵读
 
完善服务体系 深化活动内容
推动沈河区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中共沈河区委宣传部:王福江

发表时间:2016-03-07|来源:|责任编辑:杨建学

一、过去工作的主要情况

近年来,沈河区以实现志愿服务“零距离、全覆盖、全天候”为目标,以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把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通过规范组织建设、构筑服务网络、打造特色品牌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契合沈河实际的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之路。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规范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制度。形成指导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志愿者的注册与管理、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权利与义务、考核与评估、奖惩与激励等相关内容。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在区级层面组建了沈河区志愿者分会,负责全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各部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在街道层面,成立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总队;在社区整合原有志愿服务队伍,拓展志愿服务阵地,按照市文明办要求,成立由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联合组建的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目前,全区已有36个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总队、194个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总队、109个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共有志愿者90782人。三是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推行实名注册志愿者制度,经区民政部门批准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具体负责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考核、表彰以及宣传等相关工作;志愿者考核评估推行五星分级制,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和受表彰的证明在社会工作岗位选聘和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时,同等条件下可享受优先录用、聘用。四是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区文明办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区绩效考评体系,要求全区各部门都要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志愿者实名登记档案,年度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6次。

(二)培育三种模式,构建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

我区在抓好常规的垂直管理型志愿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还探索了社区主导型和团队运作型两种志愿服务模式,从而形成了多元构建、交叉融合、活动协同的志愿服务体系。

1.垂直管理型模式。即由区文明办作为总牵头,区直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组建本战线区级志愿者协会,并在街道设立志愿者服务站或服务基地,在社区设立志愿者服务队,比如由区政法委成立的“维安义工”,在区级层面成立了“维安义工”联合会,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维安义工”协会,在社区建立“维安义工”站,在“维安义工”站下设若干个“维安义工”组,形成“一联十协百站千组”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区“维安义工”已达到3万人,其经验在全国综治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其余还有区总工会组建的帮扶志愿者,团区委组建的青年志愿者,区妇联组建的巾帼志愿者,区老龄办组建的“金手杖”工程志愿者,以及区红十字会组建的红十字志愿者。

2.社区主导型模式。就是在社区的倡导和组织下,开展的社区互助、自助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我区开展的“邻里互助”志愿活动便是其典型代表。“邻里互助”志愿活动的运行模式是“组建一个协会、签订一个协议、举办一个节庆”。组建一个协会是社区组建邻里互助协会,协调左邻右舍之间、单位与社区之间相互“结对子”;签订一个协议是互助协会组织签订“邻里互助协议”;举办一个节庆是组织居民及驻区单位举办“邻居节”,开展邻里百家宴、邻里文化论坛等活动,搭建居民与居民之间、社区与居民之间、社区与驻街单位之间相互交流服务的平台。

3.团队运作型模式。就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及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运行体系,开展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社区党员志愿者的业缘、趣缘、地缘、志缘等不同情况,采取特别设置方式,探索出了社区“特设”党支部志愿服务队。全区先后建立了以典型人物命名的亢秉铨劳模党支部志愿服务队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主线,以促进邻里和谐,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睦邻关系为特色的和谐党支部志愿者服务队;结合社区地域、文化特点和居民兴趣爱好建立的“福文化”等系列群众自治组织和团体党支部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区“特设”党支部志愿服务队达370个,全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特设”率达到26%使志愿服务活动有保障、有形式、有平台。

(三)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

2012年,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在沈河区委“致力民生、崇尚务实”的执政理念指引下,区文明办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目前重点开展的两项主体活动均已实现常态化运转。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各街道充分挖掘区域资源,招募、组建心理辅导志愿者队伍,按就近原则分配至各社区,利用市民学校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对心理辅导志愿者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社区设立心理辅导室,全天为社区居民开放,公布心理辅导热线,至少有一名志愿者坐班接听热线,接待上门求助者,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居民,可以预约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通过面询,及时解决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在网格配备心理辅导志愿者,深入居民开展谈心活动,及时发现、疏导居民不良心态,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目前全区109个社区均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并统一配备了心理辅导书籍和专业器材。区文明办整合多方资源,组建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特别聘请了20位沈阳市志愿者协会心理辅导专家为沈河区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咨询师,与15个街道进行对接,定期对街道、社区的心理辅导志愿者队伍开展培训,举办讲座,并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空巢老人、低保户、流动人口等特定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等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开展物业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区文明办将志愿服务活动与物业管理相结合,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中,动员物业公司员工开展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支持社区开展文体活动,并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保障型”物业小区中,组建以社区民间志愿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党员、青年、退休人员等骨干志愿者为支撑,以共建单位为补充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结合各自特长,分类组建维安、认养、维护、助困等志愿服务队伍, 做优维安、绿地与公共设施认养、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最大化地发挥志愿者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推动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中,五里河街道药大社区春田小区居民志愿者自治管理的经验在全市进行了推广。

二、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

我区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常态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对于我区存在的三种志愿服务模式,如何能进一步理顺管理架构,实现管理机制的常态化,使各种资源能相互整合,共同发挥作用;其二,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大部分志愿者是靠热情义务参与志愿服务,如何能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报偿机制,使其长期保持参与热情;其三,大多数社区志愿者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只能参与一些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何能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水平,提供更高层次的志愿服务;其四,部分老人或残疾人士的服务需求无法满足,而部分想提供服务的专业志愿者找不到服务对象,如何能使供求双方的信息进行匹配,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以上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沈河区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三、下步工作的主要设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因此下一步,我区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抓实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开展以下工作:

1.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区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志愿者分会自主运行、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制订志愿服务的发展愿景和总体规划,对重大战略性工作进行领导和协调。在市文明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推进全区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各级志愿者广泛开展敬老志愿服务、爱幼志愿服务、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助残志愿服务、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志愿服务、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志愿服务、保护山川河流志愿服务和植树造林等志愿服务活动。

2.创新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管理、政策等多种手段,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一是经常组织开展志愿者宣誓、授旗、征集志愿服务感言、设立志愿者英雄榜等活动,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做好“志愿时”记录工作,认真执行以服务时间和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定制度,为达到服务时长的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并择优进行表彰;三是挂钩文明创建,将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情况纳入文明机关、文明街道、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评范畴;四是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优秀志愿者,建立起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机制,引导社会关注志愿服务事业、弘扬志愿服务理念、深化志愿服务活动。

3.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把培训作为提升社区志愿者能力素质的“孵化器”,努力在培训内容、形式和效果上谋求创新和突破。重点围绕志愿服务基本要求、基本职责和工作流程展开培训。如交通指路志愿者培训主要对城市道路状况、公交行车线路、文明服务规范等进行辅导;敬老志愿者培训主要围绕心理疏导、常见疾病救护等重点展开。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专题授课、座谈交流、模拟演练等形式,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4.提供社区志愿服务菜单,搭建志愿服务供求平台。综合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提供“病者看护”、“伤残人士辅助”、“慰问探访”、“心理辅导”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菜单,让有需要的人可以看菜单选择志愿服务。同时通过社区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这个平台,征集老人或残疾人士的需求信息和志愿者的服务意愿,就供需双方发布的信息进行匹配,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沈阳文明网-感动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