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美丽乡村”进程中,沈阳市辽中县围绕“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扬文化”四步,坚持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在顺应群众对文化热切期盼的同时,满足人们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提供巨大动力。
“走出去”和“引进来”送文化
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辐射全域、城乡联动、优势互补”的网络化惠民格局。
“走出去”看似简单,不仅是把“文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可欣赏到文艺演出,更要在“文化”上做文章。每场文艺演出的表演者都是来自辽中各地的普通农民汇聚而成,这些艺术爱好者们,经过艺术指导老师的认真排练,精心指导,登上自己的舞台,绽放火热的激情。
“引进来”也不简单。一次次“接地气”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瞄准百姓兴奋点,赢得普通群众的广泛参与。只要是群众喜欢的,积极向上艺术形式都可尽情展示,真正使艺术舞台变成“艺术人才的摇篮”。艺术指导老师结合每位参赛选手的自身特点,精心指导,在他们的包装下,所有的艺术爱好者都成了“艺术的天使”。在文化演出过程中,很多参演农民是刚从苞米地干完农活回来,晚饭也顾不得吃,兴冲冲登上自己的舞台,完成自己华丽的转身。
农家书屋种文化
辽中县始终以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农家书屋”建设和“图书漂流”活动为载体,改善了读书环境、提高了图书质量、增加了图书种类。目前,辽中县建立农家书屋142个,平均每个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在一万册以上。特别是农闲季节,农家书屋里被大伙挤的满满的,完全改变了过去农民冬闲“打麻将、到处逛、晒太阳、睡大觉”的习惯,争相学科学、竞相学技术已成为农民的新追求。
广场、礼堂育文化
辽中县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助农民学习科普知识的同时,各镇因地制宜利用“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培养农民广泛兴趣爱好,造就更多讲文明、有知识、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辽中县以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目的,根据不同层次需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域特点,在“文化礼堂”组织灵活多样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提高致富能力。在辽中县农村,农民比的是技术、赛的是学习、争的是致富。
自2008年以来,辽中县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大面积改造,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目前,建设镇文化广场12个,覆盖率达到 70%,镇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实现100%配套。县文化广场集各项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民主制度、科普宣传和健身器材于一体,是集美化、亮化、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广场,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群众农闲时的议事台、活动场、休闲园。
“动”“静”结合扬文化
乡村民俗以动制“静”。每逢腊月最能体验到辽中的民俗,杀年猪、腊八蒜、腊八粥、扫尘、辞灶、写春联、贴剪窗花、贴年画、贴春联等等。自从杨氏民间剪纸被沈阳市政府正式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已经有不少年轻人跟着杨英慧老人学剪纸,老杨都是免费教孩子们学。如今,辽中最流行的就是杨氏剪纸,每到年底大家互相赠送,相互交流,到处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农村文化墙以静映动。辽中县在推进“文化墙”建设中,倡导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时代主题,内容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有名言警句、科普知识、文明礼仪、交通安全、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民风民俗、婚育新风、环保知识、卫生常识等,还有宣传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的生动事例。形式上注重生动活泼,广泛采取国画、漫画、卡通画、书法、歌谣、顺口溜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变“被动看”为“主动看”,在寓教于乐中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文化墙”。(辽中县文明办)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11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