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图片来自网络)
宫殿建筑 世界遗产
2016年,在沈阳发生的文化大事里,有一件特别值得一说。那就是6月14日上午,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古城沈阳,当她推开391岁“高龄”的沈阳故宫的朱红宫门时,精致的满族宫廷礼仪表演,让她感受到一次东方古代文化的新鲜体验。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沈阳故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世界所关注。同时也让世界了解到2016年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喜迎90华诞的年份。
90年前,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在清前期宫廷遗址——清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是清朝创立之初的皇宫。
●天命十年(1625)
清太祖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后开始修建;
●天聪十年(1636)
由继任者皇太极建成;
●1644年
清政府迁都北京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后经乾隆时期的改建、增建,宫殿格局得以完善,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1926年
沈阳故宫收归政府所有。同年11月,有识之士在其旧址成立“东三省博物馆”,经过几年对旧有清宫文物整理和向社会公开征集,于1929年向公众开放;随后历经日伪时期的“奉天故宫博物馆”,以及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时期的“沈阳博物院”;
●1948年
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在故宫旧址成立了“故宫陈列所”;
●1955年
“沈阳故宫陈列所”更名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1961年
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8月
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2004年
沈阳故宫作为明清故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帝祭祖 五朝皇宫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皇帝11次来沈祭祖谒陵,对其先祖宫殿多次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这座塞外宫殿愈发完整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沈阳故宫,成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宫殿建筑群。三个部分功能性质明确,形成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有部分横向沟通的整体关系。
在党和政府对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下,在“特色立院、人才兴院、学术强院”的办院方针指引下,今天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在继承、创新中不断放大文博事业服务功能,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博物院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沈阳故宫博物院对保存的文物进行全面梳理和统计,截至2016年9月底,在国家文物局录入登记平台上录入的文物数量为105085件。其中珍贵文物数量为39295件,一般文物数量为65790件,形成较为完整和统一的收藏、保管、研究、展览多项功能综合一体的文物藏品体系。
现代展厅 引人注目
观众可以看到,沈阳故宫是一座遗址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目前在妥善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已恢复古建筑的历史使用功能,再现清代诸帝在此生活起居、处理政务的真实场景。而与原状陈列相对应的,是展示博物院丰富收藏的各项专题展览,其中既有“院藏清代宫廷雕刻精品展”“清代宫廷钟表展”“院藏清代宫廷艺术珍品展”等十余项常设展览,也有展期两、三个月的临时展览。仅2016年就相继推出了“无锡博物院藏紫砂艺术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古代舞乐艺术展”、内蒙古博物院“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精品展”等。
沈阳故宫之所以能与国内各大一流博物馆开展业务合作,联袂推出各项文物精品展,与近三年来启动的展厅现代化改造工程有着密切关系。
沈阳故宫博物院所有展厅均为古建筑,展厅地面为灰砖铺设,许多古建筑内没有电源及采暖设施,冬季与夏季温差较大,展柜温湿度设备不完善。从2013年开始,沈阳故宫博物院分期分批将陈列室的室内地面进行重新铺设,并将展柜更换为具有防盗、恒湿、恒温等功能的金属展柜,大大改善了文物展览环境。
白文煜院长介绍说:“我们已陆续将办公用房清理出参观区,进行展厅现代化改造,就是为了增加展厅数量,改善文物展览环境。2014年我们把原为安全保卫办公用房的西七间楼改造成文物陈列展室,增加展览面积260平方米。目前这个展厅用于举办基本常设展览,展览内容为‘院藏清代宫廷雕刻精品展’,以使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更多沈阳故宫文物精品。
今天,观众走进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现代化展厅,各种多媒体展示也显得十分引人注目。展厅中央的圆锥状玻璃体360度呈现展厅文物图片,这是博物院引进的全息投影技术,它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可产生文物立体空中幻像,以方便观众360度观看文物细部。此外,与观众互动的大型触摸屏、裸眼3D等,也大大增加了观赏文物的趣味性。(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陈凤军)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11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