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沈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我和你一起温暖这座城市”为主题,将小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不断完善体系,做优惠民服务,助力文旅发展,打造“两邻”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探索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沈阳实践”,为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26个、志愿服务队伍3397个,实名注册志愿者193.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为21.3%,登记在册志愿服务项目13976个。今年以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46.9万小时。
由志愿者组成的和平新村社区“妈妈厨房”迎来一周岁“生日宴”。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工作体系
聚焦党委领导、条块协同和阵地建设,全力搭建志愿服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工作体系。一是建强党委统筹领导体系。市委坚持将志愿服务工作放在全市振兴发展大局中去谋划部署,建立党委领导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党委社会工作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市、区(县)两级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社会工作部部长全力推动力量统筹、资源整合。二是构建重点领域实施体系。在全市48个部门建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服务体系。其中,市公安局推动平安志愿者扎实开展平安守望、定点值守和巡逻防范等工作;市应急局全力统筹蓝鲨、蓝天和扬帆等11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抢险救援任务。今年7月沈阳强降雨期间,全市28支社会应急组织累计疏散解救被困人员1400余人。三是打造全域覆盖阵地体系。以“志愿者学院+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要载体,构建学习培育、项目孵化和服务实践为一体的全流程志愿服务阵地;依托全市179个乡镇(街道)、2680个社区(村)和6588个小区,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志愿服务阵地;依托沈阳“盛事通”APP开设“好志愿”服务模块,建立发布、认领、评价闭环工作机制,搭建网络志愿服务阵地。
融入小区治理夯实基层基础
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划细治理单元,全力整合资源力量,切实守牢安全底线。党员示范引领,汇聚群众力量。沈阳市创新“小区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出台了《首批小区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建立了“小区党员志愿服务群”,推动在职党员、自管党员、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带动小区志愿者就近主动参与小区志愿服务,全面叫响“党派我来的”。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累计推出易参与、好上手的“小而美”志愿服务项目6828个。其中,和平新村社区“妈妈厨房”、山东堡社区“家文化”社区食堂和魁星社区“安心钥匙保管箱”等志愿服务活动广受群众好评。
专业力量下沉,化解矛盾隐患。应急、公安、法院、燃气等16个部门志愿服务力量带着资源下沉小区与小区志愿者(100户标准)和平安志愿者(300户标准)共同参与“‘三零’工作室周六不打烊”专题活动,紧盯“人、事、物、空间、组织”五类要素,共同排查解决突出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全市社区(村)安全事故同比下降72%。其中,丰泽社区志愿者雷锋团创新“五门工作法”夯实平安稳定基础,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荣誉称号。
新就业群体融入,灵活服务便民。积极引导鼓励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小区治理,培养1260名“益‘蜂’使者”就近就便参与纠纷排查、环境助扫、路线指引等小区志愿服务。市“小个专”(网约配送)行业党委牵头,选聘8000余名外卖配送员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通过“随手拍”,及时反馈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对表现优秀的外卖骑手颁发“社区侠”“最美网约配送员”等荣誉称号。
惠民暖心解忧做实民生服务
坚持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全市“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的重要支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携手打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开展“敲门行动”“暖心行动”,组织全市2.2万名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一起,全覆盖扫楼入户,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和实际困难,精准对接全市各类惠民政策。紧盯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公益教育课堂、家门口医疗服务、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惠民事项,常态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领域志愿服务。全力解决乡村现实困境。聚焦农村“一老一幼”“一残一困”实际情况,谋划“爱暖童心共赴未来”“关爱乡村暖民心”等12个涉农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医疗义诊、文艺文化、送教下乡、老年防诈和心理疏导等涉农地区志愿服务1.5万场,惠及农村老人、儿童、困难群众6.4万人次。
浑南区志愿者在进行防范电信诈骗宣传。
助力文旅振兴全面展示形象
坚持将志愿服务全程融入文体旅融合发展,紧盯“春晚”“秋晚”“演艺”“文博”和“赛事”等文旅流量IP,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在叫响“听劝”品牌、提升“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广泛献计出力。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文旅志愿服务45.3万余小时,助力沈阳文旅持续热辣滚烫,沈阳荣获“全国游客满意十佳城市”、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目的地城市前十名,成为首个“一年双晚”之城。
一是精心谋划“请且”。每逢重要时间节点,提前跟踪研判沈阳文旅数据,多次调度推进,逐一细化完善服务事项,个性化设置服务项目,形成《全市节假日模式志愿服务工作事项清单》。二是热情好客“迎且”。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沈阳站、沈阳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设置志愿服务驿站“接且”,提供道路指引、文旅推介等志愿服务。荣强出租车志愿服务队的免费送站服务被游客纷纷点赞。三是真心服务“宠且”。组织20.3万志愿者在全市37个热门景区开展文化宣介、问询解答、秩序维护、文明观赛、环境清扫等暖心志愿服务,“小河沿早市的行李免费寄存”“冬游沈阳故宫的温暖套装”“贴心谋划网红景点打卡点位”等一系列“听劝”志愿服务,更是用实际行动让八方游客切实感受“沈阳温度”。
和平区
和平区依托丰厚的志愿服务文明底蕴和文化资源,高举党建引领旗帜,进一步延伸治理触角,为基层治理微循环增添新活力。建立“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形成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主导,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1+3+N”工作格局。实行“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四维闭环工作机制,依托和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建集“宣讲+服务+体验”于一体的服务阵地,推出一系列“小而美”的志愿服务活动。
沈河区
沈河区坚持多方发力,凝聚起以党员干部为核心、以基层群众为主体,以重点领域、专业志愿者为支撑的志愿力量,构筑起“数量充足、服务多元、扎根社区、青春活力”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作为核心旅游资源聚集区,为满足数量庞大的游客需求,沈河区探索形成“地方+高校+社会组织+居民+企业”的景区志愿服务运行体系。借助“周六不打烊”等专项行动,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小区,设计了一批样式多、易参与、好上手的志愿服务项目,广受居民喜爱。
铁西区
“党旗红”引领“志愿红”,铁西区直各党工委与193个社区对接共建,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综合体,组建成405支基层志愿服务队伍。“需求端”链接“供给端”,以“幸福来敲门”活动为抓手、“解纾暖”行动为着力点,开展“百姓茬话会”,从“需求端”入手,在“供给端”发力。“特色化”带动“全面化”,“铁西劳模”“工业之光”等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匠心传承,志愿同行”活动项目,讲述铁西工业历史,传播工业文化、传承工业精神。
皇姑区
皇姑区通过激发党员群众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率先打造“四化”志愿服务体系,引导党员群众积极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治理效能得到有力提升。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筑牢根基。通过精心打造高质量服务项目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借助沈阳市志愿服务平台项目化模式,推动活动正规有序开展,形成从人人参与到人人尽力,最终实现人人受益的服务新形态。
大东区
大东区全力践行志愿精神,精准对接群众期盼,创新“订单式”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有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度。建立“1+10+N”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推行“党员+社工+志愿者”模式,发动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红”平台,完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运行模式,开展“敲门行动”“暖心行动”。培育“童伴‘益’站”“家门口的志愿服务”等1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形成“一街一品”的良好局面。
浑南区
近年来,浑南区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扎实推动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完善以党员为核心、基层为主体、社区为阵地的志愿服务模式,广泛动员各类群体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并成为志愿者。将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百姓生活相融合,积极探索新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打造具有浑南特色的“幸福小南”志愿服务品牌。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征集居民需求,积极链接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志愿者等资源进行“供需”对接。
于洪区
于洪区不断完善党委领导的志愿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志愿服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壮大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纵、横”两条线开展志愿服务“供需”情况调研,建立志愿服务“供需”数据库,科学分析,加强统筹,推动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此外,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乡村送医义诊”“文娱服务下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央视秋晚志愿者征集,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
沈北新区
沈北新区依托大学城优势资源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形成“1+4+N”志愿服务联盟,突出“三心”志愿服务建设,聚合力、延触角、解民忧。党建领航“团结一心”,社区党委将在职党员、自管党员和流动党员汇聚在一起,开展各类特色志愿服务。共联共建“汇聚民心”,建立多种志愿服务队伍,将社会组织专业志愿服务力量与社区社会组织自发服务力量深度融合。社区服务“温暖人心”,通过不断拓展服务类型,解决居民身边实际问题,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苏家屯区
苏家屯区积极探索“民呼我应”志愿服务模式,建设“益”呼百应党建联盟,围绕“党建+公益+志愿”,推动“两企三新”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统筹推进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培养100名新就业群体作为社区兼职网格员,通过随时看、随手拍等方式,实现问题诉求“马上报”。围绕特殊群体,紧扣重要节点,精准问需、精细服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00余次。积极推广志愿者平台注册审批,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高校等的合作,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和渠道。
辽中区
今年以来,辽中区委社会工作部进一步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努力提高服务质效,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以“一老一幼”群体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百余场,让“志愿红”为基层治理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下一步,辽中区将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由被动服务转为走进人民群众主动服务,让志愿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志愿者成为文明城市的“最美风景”,真正实现社区“微服务”,贴心“零距离”。
新民市
新民市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高服务群众质量为根本,大力培育、发展志愿服务力量,全面助力基层治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领头羊”作用,组织、号召各领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予志愿服务充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鼓励深入基层调研,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结合自身与村(社区)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志愿服务项目。紧紧围绕居民的实际情况,为其匹配联系有相关资源的志愿团队、社会组织等提供相应的公益服务。
法库县
法库县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志愿服务队伍。积极调动党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群众的服务热情,开展“宜居城市”“品质养老”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为全县志愿服务不断注入力量。依托“五社联动”载体优势,动员社会各方志愿服务力量,关注群众需求,加大多领域志愿服务提供力度,全面形成“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康平县
康平县持续建强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志愿服务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探索网格化志愿服务管理,推进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相融合。探索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援助体系,取得“沈阳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辖区内由退役军人组成的“盛世军魂”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覆盖辖区近20万居民。团县委积极招募“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基层服务实践,赢得广大居民群众连连好评。
(图片由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