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曙光村很有名。因为这个村,一直是沈阳宜居乡村建设的典型,去年更是获得“中国特色民居村”的称号。可当记者走进沈北新区尹家街道曙光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惊艳。
走进曙光村,第一眼看到的是村柏油路两侧翠绿的龙爪槐、桧柏,还有果粒饱满的樱桃树和整洁的垃圾箱。走过几条街道,竟然看不到一个垃圾堆和柴草棍儿。走在路上,记者信手摘了几颗红樱桃放入口中:“真好吃!”村党支部书记朴仁淑说,他们村家家都有樱桃树。
种水稻“种”出的小村
据沈北新区志记载,曙光村这个朝鲜族行政村,形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隶属于当时被称作“西北三社”之一的尹家公社。那时候,往往十年九涝,温饱都成了大问题。
正是“穷则思变”的思维与气度,沈北新区决定因势利导,将西北三社的旱田逐步改为水田。当时,沈北新区的西北三社不仅耕地多,还需引进会耕种水稻的劳动力,就这样,64户朝鲜族村民来到这里,在新开垦的水田附近搭建起简陋的房屋,有了村落的雏形。后来又有吉林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居民投靠亲友迁徙到这里,种植水稻,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小村落,统一归属尹家公社。春播秋收,几番寒暑,随着稻田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在新生活里看到了新希望,一个名叫“曙光”的小村落就这样诞生了。
生态文明绽放新曙光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是曙光村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目标。朴仁淑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大力开展公益设施建设,进行“四清四改”,村里建设了秸秆燃气站,家家户户用上了洁净的秸秆燃气,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改造了水源地,建水站,安装加氯设备,村民们都喝上了标准的清洁水,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以户为单位建成生活污水处理池,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1%;改造了传统的旱厕,全部实现水冲,所有家庭使用室内厕所;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实行生活垃圾定点排放、定期清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村周边无工业污染源,农膜回收率达到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高于90%。
此外,全村结合实际进行文化创建。修建了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在曙光村文化休闲广场上见到这样一幕:身着传统服饰的阿爸基、阿妈妮,与满身时尚韩范儿的年轻人一起载歌载舞,如此幸福欢乐的景象,令人感叹不已。
小村庄请来大设计师
稻田的种植成就了村民的富裕之梦,但没有给曙光村带来质的飞跃。朴书记介绍说,以前的曙光村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脏乱差村庄。
为了改变村民的生存状况,提高环境整治水平,沈阳市建委多年来一直对曙光村进行帮扶,不但在资金上予以支持,还专门请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为村里编制环境整治和建设规划,并协调能源、水利、爱卫办和区政府,帮助曙光村彻底改造灌溉河渠。
近年来,曙光村更以宜居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改善村屯环境面貌。村内道路、排水、绿化、照明系统配套齐全,路灯、监控安装率100%。新建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32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林荫街道纵贯全村,条条巷路平整美观。2015年区、乡两级政府又给曙光村投入资金,植树1500棵,种花20000株,形成了完整、合理、通畅、优美的居住环境。
环境的改变让曙光村人斗志昂扬。近年来,曙光村借助朝鲜族村落优势,大力发展出国劳务经济,全村有160余人在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劳务,50多人在省内外打工,外出劳务占全村劳动力的45.4%,劳务输出成了村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呈现了“出去一人,脱贫一户;外出一批,带富一村”的局面。
同时,该村土地实行大流转,全力发展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改善生态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曙光人着力发展以特色农家乐餐饮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经济,真正做到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四者有机结合。
截至目前,该村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区30余项殊荣,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位于全省前列。
乡村小传
曙光村是沈北新区尹家街道一个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朝鲜族行政村,位于沈阳市西北部距市区24公里,耕地面积2640亩。全村有人口680人,203户,所有村民均为朝鲜族。
小贴士 曙光村旅游路线
出沈阳市区,沿101国道一路向北,行至兴隆台锡伯族牌楼处,向右转入乡路尹石线,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便来到曙光村。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11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