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后经历过几代人的改编与创新,新版的《白蛇传》既能反映昆曲又能够跟现代接轨,把现代人的审美跟现代人的理念呈现出来。
时空已跨越了几千年,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但有关白娘子和许仙那忠贞不二的爱情传说却永远的流传了下来,在江南一带,与《白蛇传》的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各种独特的节日习俗。
江南民间过端午节,历来有吃“五黄”的食俗。这“五黄”除黄鱼、黄鳝、黄瓜、咸蛋(蛋黄)外,特别要饮一点雄黄酒,其他“四黄”的时令食物,如若缺少某一样也不太计较,唯独雄黄酒必不可少,这便不难让人想起《白蛇传》里那个“端节惊变”的故事。传说白娘娘与许仙在西湖“断桥”借伞传情,结成恩爱夫妻后,曾遭到法海和尚的一再破坏。年轻的许仙误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逼白娘子饮雄黄酒,白娘子为了爱情,竟然毫不犹豫的喝了下去。孰料酒醉后果然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所以民间更加相信雄黄可解蛇虫百脚“五毒”。于是端午家宴,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人人都得饮一点,哪怕象征性地沾一下嘴唇。小孩子不会饮酒,就在额上抹点雄黄,或用雄黄酒写个“王”字。端午饮剩的雄黄烧酒,人们还要贮藏起来,以备春秋季节,孩童万一被毒虫叮咬和生了疮疖时,外敷消肿。
直到现在每到端午节中午12时,杭州民间还有有给孩子吃癞蛤蟆的风俗,据说可以消火代凉,夏天不生痱子和疮疖。这一民间的预防疾病的医俗,相传也与《白蛇传》有关。据说,当初白蛇与癞蛤蟆同在杭州望仙桥下修炼,小许仙吃了吕纯阳的汤团,日夜啼哭,最后吐在望仙桥下,被白蛇抢先吃下成了仙。癞蛤蟆未曾抢到,怀恨在心,后来变成法海和尚,一再与白娘娘作难,破坏她与许仙的美满婚姻。最后在白娘娘产后,于端午节那天用金钵活活拆散夫妻、母子恩情,残酷地将白娘娘镇压在雷峰塔下。杭州人同情白娘子的不幸遭遇,憎恨作恶多端的法海,传说法海原是癞蛤蟆变的。因此,到了端午节这天,人们便将它斩头剥皮,叫童孩吃它的肉,世代相传,永记此恨。(沈阳文明网综合)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