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这种主动担当正成为今年最美的风景,很多人用个人权利的让渡赢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年还是要过的,还要过得更好。
回家,既是亲情的再聚,也是味道的重温。往年春运中来来往往的“大包小裹”,而今正通过发达的物流传递到每个人的手里——有调查显示,更多年轻人选择网购年货寄回家,而父母也把家乡的味道打包,快递到孩子手中。外出人员们把祝福邮寄到家,把思念邮寄到家,把亲情邮寄到家;而家乡亲人们则把爱邮寄到其他的城市,表达着对亲人的美好祝福。温暖和爱在“年货流动”中继续传递,也促进了消费“内循环”。
年货动起来,架起了爱的桥梁,连接了浓浓乡情。民政部、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城乡社区防控精准化精细化水平的通知》,要求各地大力宣传和倡导移风易俗,“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尽量减少人员聚集性活动。传统风俗在移风易俗中不断蝶变升华,利于时代发展,益于人民幸福,生机勃勃,焕发活力。不管是“操办”,还是“祭祀”,都应该通过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荷,防疫更有质量,让群众能够轻装上阵,让年味更浓郁。
年货动起来,体现的不仅是亲情牵挂,更是责任担当。所有选择“就地过年”的人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风俗变起来,体现的是社会发展永远奔腾向前,不拘泥于“死理”。通过移风易俗,我们远离奢侈、远离浪费,远离不好的卫生习惯,去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老百姓的期盼。(孙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