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怪石山景区的十余处景观石上,被喷下硕大且醒目的字迹。在网友的强烈谴责和寻找下,当事人陈志成来到景区公开致歉,他称因年事已高想在山上留念想才喷漆,还表示会将这些印记全部清理干净。
景区的规章没能限制住喷涂的冲动,网友们的愤慨才唤醒当事人的良知。这一案例再度暴露出一些游客对规则的淡漠,对公共意识的无感,和舆论穷追不舍的分量。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到在北京故宫的铜缸上秀恩爱,再到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出现“我来了”等刻字,涂鸦者不断突破人们的忍受边界,涂鸦成为屡治不愈的顽症。
涂鸦者无非是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刷存在感”。从心理学解释,其中有亲赴景区的兴奋感,想与景点共存的“成名感”,让后来游客见证的自尊感。往俗里说,还包含着与动物撒尿圈地盘原理相似的占有欲。涂鸦者之所以违规行事,则因他们认为:茫茫人海,素不相识的游人无心过问他人事;浩瀚行迹,有关部门难有精力查寻自己影踪。
为逞一时之快而在景区信手涂鸦,反映出部分游客耻感的匮乏。这种耻感匮乏,并非单一症状,还表现为游客拥挤抢上导致秩序混乱、乱丢垃圾致使景区污染等诸多细节。仿佛一踏上旅途,这些游客就认为“一切由我做主”,各种约束几近于无;似乎交足了旅游费用,他们就可以随意、任性,其他人妨碍不得。于是,每到旅游高峰时段,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与景区的争执、游客间的纠葛就屡见不鲜。
莫让耻感成为旅途中的“奢侈品”,需要在舆论场中不断凝聚正能量,更须发挥制度的力量。在意大利,曾有两名美国女游客在罗马竞技场墙上刻字,被当地警方以“严重破坏具有历史或艺术意义的建筑”为由逮捕。在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至今,纳入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游客已有20名,北京故宫也列出了多达2500人的“黑名单”,这些举动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各地区、行业、景区之间加大联动力度,提高不文明游客的道德成本,知耻就会成为善念的发源,成为事态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对于游客来说,以“黑名单”警示自己,以耻感来约束言行,只应作为自己的最低要求。旅游是暂时卸下工作职责的轻松时刻,是与自然、人文景观相融的惬意时刻,此时,不应在思想上“开小差”,显露出素质不高的一面,而应净化自己,展现出阳光、文明的高素质一面。如此,才不枉难得的旅程,才会留下一段值得回味的珍贵时光。(傅淞巍)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11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