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刚刚过去,微信圈里各种“晒”依旧洋溢着“小确幸”,金秋美景真对得起手机与日俱增的像素与镜头。看看GPS信息,原来“收获”就在周边,“乡村游”“农家乐”等已经成为沈城市民短线游的主要选项。
从2015年开始,沈阳围绕“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提质”“宜居示范创建”三大系统工程,全面启动“宜居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两年来,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市文明办、市建委、沈阳日报社联合“寻找沈阳最美乡村”,不仅展示了建设成果,更使得假日出行“菜单”丰富了品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已成为沈阳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寥寥数笔描绘出祥和静美的乡村场景,千百年来令人心驰神往。时至今日,城里的月光被霓虹灯晃乱了,莫名的乡愁埋在各种“漂”的心底,“寻找最美乡村”也是寻找成长的痕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
乡村要美,不仅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深入、科学开展新型农村城镇化,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可持续发展。
寻找最美乡村,不仅要感受环境,更要认识民风。最美乡村,首看基建,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面貌新起来……这些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确实提升生活品质,然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不偏废。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无远弗届——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释放文明之美。
寻找最美乡村,不仅要移步换景,更要因地制宜。千人一面,那是“整形”的,乡村只有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才会更有新鲜感、识别度。每一座桥,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个性,吸引我们的是“与众不同”。不管“辽文化”还是采摘园,不管集思广益还是专家论证,只有依托本地实际,才能秀出自己的特色,叫响自己的品牌。科学发展,拒绝浪费,生动诠释生态之美。
寻找最美乡村,不仅要共同富裕,更要服务创新。近年来,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切实改善,经济发展、村民素质、村容村貌等整体上也发生了明显向好的变化。这都是富民政策落地的成果,但我们还要不断创新服务,均衡资源、补齐短板,为新乡村的新需要不断求变。这样的选择和实践,无疑会更能留住农民心、抓住游客心,成就民生之美。
不管是建设自然景观旅游型的“美丽乡村”,还是发展现代农业型的“美丽乡村”,抑或是历史传统文化型的“美丽乡村”,再或者其他类型的“美丽乡村”,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在所在村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上,建立在农民的现实和长远需求之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最美乡村”,来安放自己的乡愁,不在别处。(孙连宇)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11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