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长大后要做什么呀?”“我想当个科学家!”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花。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一点点特别:成人世界的科学家大会和儿童世界的“未来想怎样”在大时空上发生了重叠。也许这个交汇的结果,须由他们在数十年后拿事实说话,但我们依然乐见,“我想当个科学家”,是童心,是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40年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徐迟同年发表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发了无数人的科学热情。这种热爱,是近年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蓬勃壮大的一个重要起因。
然而,随着人们价值观多元化,“我想当个科学家”不再是普遍梦想——据2017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小学生未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初中生只有47.5%。是什么偷走了最初的梦想呢?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到内心召唤、社会引导和社会评价等几方面的影响,很多人可能会因为社会评价而放弃了初心——如当明星、做网红就比当科学家更“光鲜”。此时,我们需要一个正向引导来为科学家“正名”。
喜雨纷至,彩虹双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沈阳市近日举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再度确立了科学的崇高地位,按照有关要求,开展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并将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以此向人们宣告:科学家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统统要“顶配”。几乎同时,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牵头,联合同济大学、沪杏科技图书馆等部门和机构,发布了中国首份“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北京、上海、辽宁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分列前三。价值观的升华,科学传播的普及,都在给“我想当个科学家”产生催化,也为圆梦童年提供了充要条件。
我们正在推动形成对科技创新成果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正确评价,从而建立起保护好奇心、启发求知欲、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与成才机制。有了这种环境与机制,即使将来不一定人人都去当专业的科学家,但有扎实科学知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必定成为拥有探索未知勇气和解决难题能力的才俊。如此初心,如此机制,未来这些孩子不论做什么,应该都可以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
六一国际儿童节,最好的礼物是陪伴,最大的惊喜是让孩子在自由的梦想世界里尽兴徜徉。谁的童年梦中没有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哪个少年心中不对神奇自然和人类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童年稚气,梦未污染。希望我们拥有耐心,去陪伴孩子慢慢长大、等待孩子渐渐成熟,给他充足的父母之爱,鼓励孩子发人之未发之问,让孩子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给童年的梦想插上自由和创新的两翼,最终将会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当个科学家”就不再是一个梦想,更是一个自我觉醒的宣言。(孙连宇)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11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