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5月我校开展国学教育以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面貌都发生十分可喜的变化:学生乐于学习,风度翩翩,涌现出一批小君子;教师热心课改,为人师表,涌现出一批感动校园人物;学校教学质量跃升,办学特色凸显,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基地学校、沈阳市唯一一所中国楹联教育学会基地学校、沈阳市经典阅读基地学校。
我校已于2010年6月和2001年5月,先后两次召开国学教育阶段成果展示会,其成果受到与会各级领导和国学专家的一致好评。考量和反思我校的国学教育,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国学教育是学校文化理念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经历了缺失国学教育的痛楚,认识到国学教育是回归教育本性的可为之举,是努力实现中国化教育,办中国式学校的必然之举。那么,将我们对国学和国学教育的认知纳入学校文化理念之中,使之成为实施国学教育的思想支撑,成为学校发展和建设之魂,不就十分必要了吗?——于是,我们将国学和国学教育融入学校文化理念体系,比如培养目标确定为“知书达礼多才艺的现代小君子”,校训是“好古敏求,天天向上”,校风是“尽责、思齐”。
以国学和国学教育为重要内容的文化理念浸染师生,成为一种指导思想,引领学校扎实持久地开展国学教育,引领学校朝着中国化教育方向发展,国学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已经成为我们南京十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基石。
二、国学教育是校园环境主色调
教育实践反复证明环境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润物无声,无时无刻。我校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国学教育环境。学校教学楼缓步台东西墙面上“风”与“气”两个大字浓缩了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即塑造学生的君子之风,闺秀之气。教学楼正厅两侧墙面上“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古朴的篆字引导学生进修八德。这八个字与“风”“气”相呼应,构成道德教育总分综合体系,同时作为道德点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与展开。在楼层,有展现琴棋书画的大幅壁画,有采用对联形式表述学校四项校本课程内容的展廊,有时刻提醒学生规范日常行为的《弟子规》语录板,有几十幅中华美德人物故事画板……,学校十分注重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专门培训低年级学生,组建了校园文化解说团,由他们面向全校师生、家长,以及来校领导和嘉宾宣讲校园文化。这样既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熟悉国学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又培养了一批从小学习和实践国学的骨干学生。
三、国学教育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将国学教育内容纳入课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国学教育课程
拓展课程 |
语文: 经典诵读 |
体育: 乒乓球 |
音乐: 葫芦丝、竖笛 |
美术: 剪纸、泥塑、版画 |
科学: 七巧板 |
校本课程 |
楹联习作 |
琴棋书画 |
快速阅读 |
超常记忆 |
|
课程实施情况:
1、拓展课程
如上表所示,拓展课程是指对部分国家课程的适当扩充,即适量加入国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课程内容结构,如人文学科语文课。一是语文课要强化经典诗文教学,精讲精练,让学生熟知课文内容,背诵全篇或精彩段落,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使课内学习成为课外阅读经典的引领。二是语文课学习学生应熟背不少于150首古诗词,800条成语,并结合古诗词学习掌握一点格律知识。三是语文课还要指导学生背诵《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字经》《三十六计》、《论语》《笠翁对韵》等经史子集。
2、校本课程
(1)楹联习作课。学校外聘专业教师和我校教师一起教授楹联习作课。本课程面向三、四、五年级学生,采用自编教材,每周1-2节。楹联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文学样式,学习楹联既可以感悟语言美、掌握文字运用技巧,又能够了解中国历史、典故等知识。另外,楹联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应用,需及时应对,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学生对楹联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上课下有感而发,动口动笔,楹联创造能力迅速提高。学生在学校定期举办的楹联大赛和国学教育成果展示会上,应嘉宾之邀即兴创作的楹联,受到专家好评。学校现已编辑了两册学生楹联作品集。
(2)琴、棋、书、画课。琴棋书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设了17个艺术班,每周两节课,均聘请专业教师上课。学生学有成就,既有作品,赢得展示,又陶冶了中华民族的情操。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组织的“国庆60周年书画大赛艺术展”,11名同学获奖,2010年我校又有26幅作品在联合国绘“和平的旗帜”作品大赛中获奖,其中8名同学捧得金奖,12名同学获银奖,6名同学获得铜奖,作品在北京鸟巢展出。
(3)快速阅读、超常记忆课。经典诵读需要记忆,学习的竞争往往是学习速度的竞争,谁拥有强有力的记忆力,谁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谁就会走在别人前面。我校三、四年级开设超常记忆课,在五、六年级开设快速阅读课,原来学生一分钟可读300字,经过我校有系统、有计划的两年培训,一分钟可读1000—2000字。同时,我们注意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率,教授孩子多种记忆方法,开放学生右脑。目前,我校学生只需3分钟就能按顺序正背倒背30个词语,达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我校将国学纳入课程,使得这一教育从内容、时间、师资上得到保证,形成常态化;国学纳入课程又改善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形成校本化是对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国学教育的实践还让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吟诵、弹唱、书写、绘画、制作,主动学习得到充分体现,并将其迁移到其他课程学习之中,被动学习局面大为改观。
四、国学教育是德育活动的主旋律
我校主要采用四种活动方式实施国学教育
1、校园常规活动
(1)升旗仪式。每周一,在升旗仪式上演讲中华经典道德故事,让中华古圣先贤,当代道德模范指引君子之道,引领学生践行“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项美德。
(2)班(队)会。利用班(队)会开展“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系列教育,如礼貌,诚实,守信,感恩……,每次一个主题,每学期都要请家长观摩班(队)会。
(3)校园节目、学校举办艺术节、诵读节、游戏节、科技节,为学生搭建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台,他们捧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才华和技能,表达成长的喜悦。
2、校园情境活动
(1)“我的舞台我做主”。在校园设立展示舞台,学生自愿报告,自主展示才艺,获得当众表演的经历,获得成长的自信,感受有才艺的乐趣。
(2)“我和爸妈一起来”。我校组织父亲与孩子一起聆听“孝文化”报告,组织父子乒乓球大赛,父子拔河比赛。亲子活动融洽了父子感情,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亲子活动发挥了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也调动了父亲教育子女的积极性。
(3)传统节目。我校抓住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契机,祭先人、吃粽子、赏明月、大拜年,在学生中开展讲故事、说习俗、做对子、论传统等活动,培养学生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培育炎黄子孙。
3、社团活动
学校组建了7个社团,即民乐队、舞蹈队、吟诵队、校园文化解说对、楹联社、超常记忆社、快速阅读社。这7个社团经常活跃在校园里,为全校师生展演各具特色的技艺,鼓舞小伙伴学好自己的特长;这7个社团在校外舞台上展现身手,为学校捧回沈阳市“三队”比赛一等奖,沈阳市少儿才艺大赛特等奖,沈阳市艺术特色校技能大赛金奖……。
4、特别活动
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是西南干旱,每次大灾难降临,学校都及时组织学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同胞和小伙伴过难关,同时升华自己的民族感情。
我校国学教育活动,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自主实践。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动脑、动手、动腿,在“做”中才能获得体验,才能内化品德,才能规范行为,国学教育才有实效。
五、国学教育纳入学业评价之中
学生学习国学,接受国学教育需要激励,最好的办法是将其成果纳入学业评价之中。我校将学生接受国学教育的成果纳入《学生学业评价行动方案》。拓展国家课程内容随学科课程一起考核评价,如经典阅读同语文学科考核一起进行。学生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记录以及评比得到的认定,在国家和地方各级竞赛或展示活动中获得的奖状、证书等,均作为评价依据。评价在每学期期末操作,结果公开。
回首国学教育轨迹,我们欣慰地看到,国学教育助推了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助推了学校形成以实践和体验为主要途径的德育思路,助推了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助推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助推了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
国学教育实践深刻地说明,国学是智慧之学、道德之学、人生之学,国学教育则是落实中央要求的必须之举,顺应发展大势的应有之举,回归教育本性的可为之举。我们将坚守国学教育,深化国学教育,发展学校内涵,办一所有现代气息的中国式学校。(沈阳市文明办)
|
|||
主办单位:沈阳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1111111 |